当前淮北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社区商业是中心城区商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社区商业是强化城市服务功能,适应城市建设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吃、穿、用、(保)健、(娱)乐等基本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一、我市社区商业发展现状
老社区。人口集中,购买力总量大,商业中心林立,商业设施齐全,基本能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商贸购物需求。但部分商业设施陈旧,档次低,形象差。
新社区。按商业规划规范发展,商业各类设施完善,档次高,形象佳。但居住人口相对少,商业消费人气不旺。
主要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完善措施。2009年,制定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淮政〔2009〕4号)、《淮北市社区菜市场管理办法》等文件,县区也相应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发展社区连锁便民超市、便利店、便民菜店等。深入推进社区“双进工程”,目前我市创建13家市级商业示范社区、9家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3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引导苏果超市、新惠康连锁超市进社区,两家企业拥有连锁店30多家。2010年,相山区被批准为省商贸服务业示范区,三年得到600万元发展资金扶持,推进社区商业发展步伐加快。
(二)规划先行,目标明确。2008年,出台了《淮北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8??2020)》,明确社区商业配套的标准和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发展整体目标:建成2个市级商业功用区(老城区、新城区商业功能区)、4个区域商业功能区(烈山、新蔡、高岳、矿山集区域商业功能区)和17个社区商业过能区(任井、濉河、庆相桥、方底、任圩、温哥华城、张庄、董庄、李桥、南黎、洪庄、龙湖等社区商业功能区),8条特点商业街,形成不同层次的商业网点空间格局。
(三)突出重点,加快建设。重点突出商务民生之根本,加快实施“五位一体”工程:引进安徽宝迪公司和安徽神华公司两家大型机械化屠宰企业;新建或改造了黎苑等13个菜市场,改造建设了温哥华和东岗楼2家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开设了30家社区连锁超市,新建农村商贸中心4个;放心早餐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成,沿街遍布早餐商亭380个;三家省家政定点培训机构培训3000多人,“家政服务”网站投入运行。
二、存在问题
(一)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商业网点数量不少,但在选址上出现扎堆现象,中心繁华地段商点过于密集,其余地区商业网点少、布局散、档次差,存在供需矛盾。社区销售的增长主要源于人口密度的提高,一旦入住饱和,商家的销售将保持平缓或下降,同类拥堵不仅没有聚合效应,还会造成社区商业功能低下,并引发恶性竞争。
(二)经营粗放、卫生条件差。私营个体逐渐成为小商业网点的市场主角,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小网点经营粗放,卫生环境较差,往往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存在市容环境卫生脏乱现象。
(三)规划建设的档次低。我市大部分社区缺少专业化商业服务业硬件设施,沿街多以商住综合楼为主,商住功能不分,负面影响较大。老城区社区网点以农贸市场、食杂店、小型专业店、小餐饮店、小美容美发店居多,档次偏低,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
(四)管理经营方式落后。许多小型店属于家庭型“夫妻店”,经营管理很不规范,随意性较大。部分社区的中小商业仍然带有集镇传统商业的痕迹,商品质量、服务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许多问题。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发展社区商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土地批租、住宅开发、投资建设、商业经营以及管理维护等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建议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商业发展工作,成立社区商业流通网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商务、财政、建设、劳动保障、工商、民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组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导,创造良好环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流通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规划对各类商业设施,尤其是社区商业设施的设立进行科学指导和规范,为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应加大扶持力度。国家和省级应加大对创建商业示范社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或补贴的方式,专项用于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建议市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扶持社区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安排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加快推进我市社区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