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23-04-18 16:34 字号:

一、主要背景

在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个淮北”的重要时刻,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正式获批,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淮北的重大战略机遇。建设淮北联动创新区,是全面提升开放能级、匹配产业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形成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开放合作生态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地区交流与合作、全面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贯彻“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战略部署,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探索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根据《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的复函》(皖自贸2022〕2号)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要求,结合淮北市及淮北高新区、濉溪经开区发展实际,编制《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淮北联动创新区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主要依据

1.安徽自贸试验区相关文件:《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方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申建方案》。

2.淮北市相关文件:《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淮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濉溪经济开发区“十四五”规划》、《淮北市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水平实施方案》、《“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淮北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20余份淮北市重要规划和政策。

3.国家及安徽省相关文件:“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安徽省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2版)的通知》、《安徽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等多份国家和安徽省规划和政策文件。

三、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一)启动编制

淮北市商务局在2022年4月6日收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批复以后,立刻启动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通过询价方式确定由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开展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二)前期研究

限于疫情导致的城市管控和高校封闭管理,编制小组克服前期调研受阻所带来的困难,在市商务局的密切配合下,搜集了淮北市及淮北高新区、濉溪经开区20余份重要文件,并且搜索了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成熟发展经验以及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在营商环境、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先进做法。同时,4月19日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在濉溪经济开发区和市高新区组织2场企业座谈会,听取片区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以及对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的意见。

(三)起草方案初稿

方案编制组在市商务局的积极配合下,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申建方案》为基础,结合淮北市和淮北高新区、濉溪经开区发展实际,参考相关资料,于4月26日形成了方案初稿。

(四)方案送审稿

4月26日印发《关于征求<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淮商外资函〔2022〕6号),第一次就编制实施方案等工作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4月28日,市商务局主持召开编制《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座谈会,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业务科室负责人参会;5月6日印发《关于做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相关工作的函》(淮商外资函〔2022〕7号),第二次就编制实施方案等工作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5月9日市商务局召开《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第二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向阳主持会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参加会议。编制期间多次征求省商务厅意见,经过多轮修改,形成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资料送审稿

(五)方案终稿

6月14日,省自贸办召开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论证会议,各专项工作组牵头单位对实施方案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6月19日,市商务局会同编制单位召开了方案修改会议,最终形成了实施方案终稿。

四、主要内容

《建设实施方案》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总体思路,二是功能布局,三是重点任务,四是保障措施。

(一)总体思路

明确了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淮北联动创新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改革探索,使能在淮北联动创新区复制落地的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做到应复尽复、全面推广;先行先试一批重大改革开放创新举措,力争自主探索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创新性的案例和试点经验;联动创新区新设企业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高新企业数量等主要指标高于全市水平,在陶铝和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方面集聚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较强承载力的高能级开放平台载体。

(二)功能布局

淮北联动创新区实施范围共55.8平方公里,涵盖2个区块: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块(以下简称淮北高新区区块)和濉溪经济开发区区块(以下简称濉溪经开区区块)淮北高新区区块实施范围30平方公里,濉溪经开区区块实施范围25.8平方公里。聚焦产业发展和功能布局,淮北联动创新区设立新兴产业集聚区、科技研发创新区、智能制造集聚区、高端服务集聚区、联动辐射扩展区等四实一虚五大功能区,不断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重点任务

《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末,努力将淮北联动创新区打造成为带动全市、辐射皖北、国内领先,现代产业集聚、要素高效流动、营商环境优良、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质量联动创新区,为此积极实施9大专项31项措施139条任务。

一是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提出要积极复制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重点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在“五群十链”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同时积极借鉴安徽自贸试验区及首批联动创新区发展思路包含3条改革试点任务。国务院集中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最佳实践案例和国家部委自行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共278项淮北联动创新区计划2022年复制126项、2023年复制55项、2024年复制39项,三年合计复制220项。

二是协同探索跨区域联动合作创新,提出推动淮北联动创新区区内区外联动发展,推动淮北联动创新区与其他片区联动发展,包含7条改革试点任务。

三是深化营商环境差异化探索创新,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办税缴税服务创新、强力打造数字联动创新区、积极打造信用联动创新区,包含28条改革试点任务。

四是提升跨境贸易便利水平,提出要加快提升通关便利水平、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畅通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包含22条改革试点任务。

五是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创新,提出要提升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创新招商服务模式、强化投资促进和保护,包含11条改革试点任务。

六是推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提出要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金融科技双向发展、推动跨境金融创新发展、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包含24条改革试点任务。

七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创新人才汇聚高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包含14条改革试点任务。

八是积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出要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陶铝和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长三角新能源产业生产基地、建设重量级医药健康产业园、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打造生态型工业高质量发展高地、打造现代服务集聚区,包含20条改革试点任务。

九是推动区域平台联动提升,提出要全力建设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包含10条改革试点任务。

(四)保障机制

重点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政策配套、科学考核评估、注重宣传引导等方面确保建设实施方案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

五、主要特点

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立足淮北市和淮北高新区、濉溪经开区实际,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制度创新的核心理念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是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坚持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挥联动创新区和淮北高新区、濉溪经开区双重叠加开放优势,统筹推动国际国内业务、双向投资业务、跨境贸易服务、跨境金融服务等功能的集聚,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二)坚持对标国际国内高标准。在前期探索实践基础上,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及沪苏浙自贸试验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方又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研究提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

(三)坚持突出差异化自主创新。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淮北市及淮北高新区、濉溪经开区开放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优势,围绕淮北联动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15项自主创新举措,涉及五大领域。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性的提出要争取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单列、优化项目建设审批管理、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集成式”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推广安全生产“首错免罚”制度、打造交通运输线上巡查与线下精准查处相结合的智慧治理新模式、创建“无证明联动创新区”;为提升跨境贸易便利水平,创新性的提出要推行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模式、自助预约办理通关查验务、探索推行跨境电商+共享海外仓外贸模式、创新“互联网+全程监管”工作模式;为推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创新性的提出要打造线上政银企对接通道、建立健全“金融法庭”;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性的提出要建立市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制度、探索设立“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创新性的提出要探索开展区域劳务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