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23-05-16 09:54 字号:


4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正式设立。淮北联动创新区实施范围共55.8平方公里,涵盖2个区块,其中:淮北高新区区块30平方公里,濉溪经开区区块25.8平方公里。淮北联动创新区将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战略部署,加快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积极探索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努力将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发展定位

淮北联动创新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下,围绕陶铝和铝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与安徽自贸试验区优势互补、创新功能有机融合,在制度、产业、平台一体化创新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把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陶铝和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长三角新能源产业生产基地、重量级医药健康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以及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五个淮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改革探索,使能在淮北联动创新区复制落地的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做到应复尽复、全面推广;先行先试一批重大改革开放创新举措,自主探索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创新性的案例和试点经验;联动创新区新设企业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高新企业数量等主要指标高于全市水平,在陶铝和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方面集聚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较强承载力的高能级开放平台载体。

三、重点工作

(一)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

1.积极复制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结合淮北实际,积极复制在“五群十链”相关产业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国务院集中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共143项,淮北联动创新区计划2022年复制54项、2023年复制33项、2024年复制18项,3年共复制105项、复制率分别达到37.76%、60.84%、73.43%。最佳实践案例和国家部委自行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共135项,淮北联动创新区计划2022年复制72项、2023年复制22项、2024年复制21项,3年共复制115项、复制率分别达到53.33%、69.63%、85.19%。另外,淮北联动创新区计划建设实施差异化创新举措16项(见附件)。

(二)协同探索跨区域联动合作创新

2.推动淮北联动创新区区内区外联动发展。发挥淮北联动创新区制度创新溢出效应,将制度创新成果优先推广到市内其他区域,实现区内、区外联动发展。加强贸易、投资、财税、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市内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促进各类经济功能区实行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3.推动淮北联动创新区与其他片区联动发展。强化与安徽自贸试验区、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和系统集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积极加强贸易、金融、平台、人才等方面合作,推动形成双方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积极推进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结对合作,推动“区区联动、创新联动、产业联动、贸易联动、品牌联动、人才联动、金融联动”。

(三)深化营商环境差异化探索创新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建一流营商环境“9553”工程,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承接省级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做到“能赋则赋、最大限度赋权”。安徽自贸试验区赋权特别清单306项,淮北联动创新区计划申请赋权226项。

5.深化办税缴税服务创新。扩大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模式。推行出口货物退(免)税备案单证无纸化试点。通过税企直联互动平台等渠道,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税费政策咨询辅导服务。推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报退合一”。推行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落实长三角区域企业涉税涉费事项跨区迁移规程,实现资质异地共认。

6.强力打造数字联动创新区。依托企业注销“一网通”平台,实现“一网受理、集成办理、信息共享、集中公示”。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全覆盖。深化涉企服务“一屏通办”改革,全力推进全程网办。扩大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等领域应用。

7.积极打造信用联动创新区。优化市信用平台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积极开展“信易贷”工作,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完善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

(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水平

8.加快提升通关便利水平。积极探索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鼓励开展远程可视化属地查检新模式。深化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措施。建立健全海关业务预约机制,企业可自助预约办理通关查验等业务。推行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模式,引导企业充分用好关税减让、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等货物贸易优惠措施。

9.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探索与宁波港、上海港、青岛港等港口联动,开展货物通关、现场查验、贸易统计等方面合作。创新“互联网+全程监管”工作模式,实现进境粮食检疫全流程监管。深入推进“主动披露”制度,积极实施容错机制。

10.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谋划申请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积极申报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11.畅通国际贸易物流通道。推动水运码头项目建设,尽快实现水运码头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运营。增开淮北-连云港、上海、宁波、南京、青岛海铁联运班次,推进多式联运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青龙山铁路“无水港”作用,主动与连云港、宁波、上海、南京等港口合作,实现港口功能延伸。

(五)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创新

12.提升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积极支持联动创新区内符合条件的外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

13.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境外直接投资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开展对外人民币直接投资。深入研究RCEP规则条款及缔约方市场准入承诺,加强与成员国自由贸易区的对接合作。

14.创新招商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绘制淮北联动创新区产业链图谱,开展数字化精准招商。创新发展基金招商模式,自上而下设立一母多子、市区联动的产业立体基金矩阵。推进“云推介”、“云洽谈”、“云招商”、“云签约”等招商模式。

15.强化投资促进和保护。鼓励联动创新区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外商投资促进政策。在符合现行外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境外资产或权益的处置能力,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

(六)推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16.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围绕联动创新区重点产业链,打造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商业银行参与的智慧化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积极对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推动更多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

17.推动金融科技双向发展。建立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线上政银企对接通道,为企业提供线上贷款申请、撮合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加强与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支持在联动创新区内依法合规设立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组建专业服务团队,精准对接科创企业金融需求。

18.推动跨境金融创新发展。积极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业务试点。推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和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依法支持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依法与结算银行、支付机构开展人民币计价、结算。优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审核,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自主办理经常项目购付汇、收结汇及划转等手续。

19.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反洗钱、反非法融资工作,防范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完善金融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创新金融审判模式,建立健全“金融法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20.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和华润金蟾公司,重点推进安徽省陶铝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和安徽省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国家火炬濉溪铝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新型铝基材料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动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心,谋划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

21.建设创新人才汇聚高地。引导企业对科技人员实行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积极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链接长三角地区,探索建立人才共享模式,汇聚产业高层次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产业人才政策,加大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和团队建设扶持力度,分档奖励、足额兑现。

22.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对接优质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引导省市级种子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设立联动创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建立“贷款+保险保障+财政风险补偿”的质押融资新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面增容。

(八)积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4.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陶铝和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汽车轻量化陶铝部件及装备产业化应用,争取将陶铝产品进入高端乘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加速无人机陶铝部件及装备、机器人陶铝部件及装备、陶铝3D打印三大新兴领域产业化推进。做大做强铝板带箔、铝型材、铝基复合材料等产业链条。积极推进高端铝板带箔产业园、循环产业园建设。

25.建设长三角新能源产业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锂电池正极材料,引培一批负极材料、隔膜等锂电池材料企业,完善锂电池上游材料产业链。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发展动力锂电池,积极培育储能类锂电池和消费锂电池,推进锂电池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26.建设重量级医药健康产业园。做大做强以华蟾素为特色的中成药,积极布局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现代中药细分领域。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打造以英科医疗为龙头的高端医疗产业园。鼓励国内外资本进入医疗、医养结合等领域,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助力健康产业发展。

27.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强自主创新,依托中色研达、矿山机械、广博机电等企业,加大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力度,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松菱电器、福神新材料等项目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发展。

28.打造生态型工业高质量发展高地。依托高端铝板带箔产业园、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再生铝循环产业园,积极谋划一批有利于绿色产业链“补链接环”的项目,构建产业共生体系。集聚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形成若干高水平、标志性前沿新材料企业和产品,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29.打造现代服务集聚区。积极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领域,加快推进淮北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搭建融合型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咨询、检测、认证一体化集成服务。

(九)推动区域平台联动提升

30.全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陶铝和铝基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高标准建设产业承接平台。主动加强与徐州、海安、海门等无缝对接合作,承接一批铝基高端金属材料项目、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推动淮北高新区建设省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试验区,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31.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和G60科创走廊溢出科技资源。深化长三角区域高校交流合作,鼓励长三角区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与沪苏浙等地共建合作园区,探索建立要素投入共担和财税利益共享机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强与沪苏浙人力资源市场融合接轨,探索开展区域劳务经济合作。

32.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支持智能装备、新材料、煤化工等领域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园区。积极围绕“一带一路”,开展内保外贷、买方信贷、卖方信贷等国际金融业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联动创新区工作运行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淮北联动创新区9项重点工作,成立9个专项工作专班,各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制定本专班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方案,定期召开本专班工作调度会,组织研究专项政策,推进落实本专班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二)强化责任落实

市直相关部门根据淮北联动创新区的工作要求和发展重点,结合承担的改革任务,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完成时限和成果形式;加强与省直对口部门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对于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已落地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学习,主动对接,及时复制推广;对于个性化的政策需求,加强研究,形成方案,积极争取试点改革机会。

(三)完善制度保障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学习、能力提升、跟踪反馈等多种模式,建立赴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芜蚌片区跟班学习制度。结合国家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研究出台支持淮北联动创新区改革创新的制度。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对联动创新区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配置上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区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专项扶持资金和产业基金配套制度。

(四)注重宣传引导

加强自贸试验区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培训。强化与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宣传淮北联动创新区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努力营造联动创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舆论氛围。推动淮北联动创新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经验交流、成果共享,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联动创新试点,积极开展科学大讲堂等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五)做好评估推广

探索推进“月调度”、调研问题“周反馈”的工作机制,定期发布联动创新区试点任务落地情况通报。积极开展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综合评价考核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的经验成果和典型案例,及时报告联动创新实施情况及政策诉求,形成上下联动、平衡推进的工作格局。